2025年3月13日,我院邀请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生命奥秘博物馆创始人隋鸿锦教授以《我为什么做人体科普》为题,为医学院教师带来了一场融合生命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学术盛宴。本次讲座旨在通过解剖学科普实践与教育使命的深度对话,为医学教育创新提供新思路。
初心:医学传承与科普使命
隋鸿锦教授以一张1935年全家福开篇,讲述家族中未受正规教育的祖父通过自学识字、以坚韧精神为后代播撒知识种子的故事。正是祖父因肠梗阻离世的遗憾,促使他报考医学院,立志成为“生命守护链上的一环”。他强调:“医学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人文关怀的延续。”这一观点与我校教育教学大讨论中“强师”理念高度契合,彰显了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与价值引导者的双重使命。
蜕变:从实验室到国际舞台
上世纪90年代,隋教授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研修生物塑化技术,从“技术学徒”成长为国际创新者。他展示了2004年北京首场人体塑化标本科普展览的珍贵影像,以及创建大连、周庄、成都、沈阳四座生命奥秘博物馆的历程。通过攻克技术壁垒,中国生物塑化领域跻身国际前列。他感慨道:“科学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探索。”这一科研精神为在场教师提供了重要启示,呼应了教育教学讨论中“以创新推动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
使命:科普点亮生命火种
隋教授结合生动案例,阐述科普的社会价值:一位中学生参观展览后立志从医,现已成为医院骨干;博物馆留言簿上,无数游客因科普展览萌生科学梦想。他提出:“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与会者围绕“科普如何融入医学教育”“技术伦理与公众认知”等话题展开讨论。隋教授鼓励教师们“用科学与生命对话,以坚守照亮更多求知之路。”此次讲座不仅为医学教育者提供了跨学科实践范例,更为推动医学教育与科普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助力我校教育教学大讨论向纵深发展。

文稿:张姝华
编辑:白宇
校对:刘璐
责编:马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