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
学院首页学院概况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党群工作学生工作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教书育人丨用平凡书写不凡的教育守望者——王君老师的“螺丝钉”教育人生

【时间】:2025-07-10  【来源】:

在医学院的教学楼里,有这样一位老师:她不是领导,也鲜少登上耀眼的领奖台,但她却以三十八载的默默坚守,生动诠释了“螺丝钉精神”,在学生们的记忆深处,镌刻下师者的永恒温度。她,就是春风化雨数十载、退而不休的王君老师——一位用平凡书写不凡的教育守望者。

1987年本科毕业后,王君老师留任大连市卫生学校。1994年院校合并搬迁,她成为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的一员,自此在大黑山脚下美丽的校园里,她以粉笔为犁,深耕教育沃土一直到今天。

她的课堂生动有趣,没有炫目的技巧,却蕴藏润物无声的匠心。知识在她手中被巧妙揉碎重组,深入浅出地被展现出来。我曾以为这源于她丰富的经验与幽默的天性,教学于她应是驾轻就熟之事。直到不久前,我敲开她办公室的门,见她正专注地对着电脑修改教案,案头堆叠着厚厚的资料,我才了解讲台前的挥洒自如原来出自这日复一日的深耕不辍。她坦言,即便教学近四十载,每次课前仍怀有紧张感。正是这份紧张,驱使她不断梳理内容、更新材料。我试图解读其根源:那是对学生的责任,对教育的敬畏,更是对自身职业的尊重。她常说,自己并无突出成就,只是最普通的一颗螺丝钉,恪守本职,不值标榜。殊不知,正是这份谦逊与赤诚,成就了“美而不自知,以美之更甚”的境界。这颗看似微小的螺丝钉,以其不可或缺的坚守与热爱,托举起一届届学子在知识海洋扬帆远航,用日复一日的平凡,诠释着教书育人的真谛。

周末的校园里,常能遇见王君老师优雅的身影;办公室门外,也总能听到她与学生的轻声交谈。好奇她每日长途通勤已属不易,为何周末仍驻守校园?后来才知,她曾长期承担三门通识课程的教学工作,授课时间多在休息时段。她深知其辛苦与不易,却坚持了很多年,只为用专业知识惠及更多学子。诚如她所言,自己“像钉子一样,哪里需要就坚定地扎根在哪里”。时至今日,退而不休的她,在教研室人手紧张、教学任务繁重之际,依然坚守教学一线,并肩负起帮带青年教师的重任,无怨无悔地甘作学生与后辈的铺路石,继续为她挚爱一生的大连大学倾情奉献。

她对学校、对学生爱得深沉。她曾动情地诉说,一生的重要时刻都与大连大学紧密相连:结婚生子、院校合并、学校转型、职称晋升……初为人师的青涩与喜悦,事业起伏的冲击与阵痛,都令她难忘。而最令她铭记的,是教室里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以及学生发自肺腑的感谢。当在诊室偶遇已工作的学生,对方认出她并感念师恩时,那份欣慰便是对她俯身耕耘、耐心育人的最好回馈。

王君老师虽无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三十八载春秋印证:教育的美好,往往蕴藏于聚光灯未曾照亮的生活细节之中。

她的职业生涯,宛如一条静静流淌的溪流,虽无波澜壮阔的激荡,却在不经意间滋养了万物生长。在她身上,我所能感受到的,就是一种踏实的智慧,一种平凡铸就的非凡之美。


书记手记

与王君老师共事多年,我常思索:何为师者本色?何为伟大与平凡?她给出了最朴素的答案——将每堂课当作公开课般倾心讲授,视每个学生如己出般用心教导。甘于平凡,做那颗无怨无悔的螺丝钉,如光如炬,虽微致远。

临别赠言

岁月如歌,优雅如您。三尺讲台会铭记,那些年有位老师,以最平凡的方式,谱写了最动人的教育诗篇。您说退休后愿与钢琴为伴,聆听旋律低语。谨此祝愿您开启音符轻舞、曲韵悠扬的惬意人生。从此,不必再追赶上课的铃声。

文稿:王丹

编辑:战俊澎

校对:白宇

责编:马速


下一条:学院新闻丨深学细悟八项规定精神 筑牢作风建设根基 ——医学院开展系列专题党课教育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大连大学医学部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学府大街十号 邮政编码:11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