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天性就喜欢做规划的女孩。当我知道我会来大连大学读书的那天起,“一个医学生的大学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就成了我整个暑期重点研究的课题。学长学姐们的建议让我知道了一个医学生的成长不仅是在课堂里,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室时间”。于是还没入学,我就萌生了进实验室跟老师做科研的想法,但苦于一直没有契机。
2022年12月,当我得知杨利敏老师的大创项目组在招学生,我立刻联系了杨老师,跟她表达了我对她项目的兴趣和迫切想要参与的心情。之所以如此“莽撞”的去找杨老师毛遂自荐,是因为上组胚课时杨老师的严谨和耐心深深吸引了我,我确信跟着她向前走,我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长。原以为老师会觉得我是本科生不想带我,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将我收入了她的课题组。
2023年3月,我正式进入实验室跟着杨老师学习。说实话,我不是那种很聪明很能干的学生,所以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曲折。第一次用大鼠做实验就弄弯了一个针头;做内眦静脉取血时,连续四只鼠都没成功;做蛋白印迹实验时,切胶还切错了位置。师兄师姐们娴熟的实验手法映衬着我的笨手笨脚,这让我内心的挫败感与日俱增。怀着满心的委屈,我去找杨妈妈诉苦(长时间的相处,我内心里已经把杨老师当成了妈妈一样亲的人,所以私下里我都叫她杨妈妈)。她告诉不必心急地去和师兄师姐们比,作为本科生,我还处于“牙牙学语”和“蹒跚学步”阶段,我只需要和自己比,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给自己一个鼓励。她还告诉我,实验中一定要努力克服女孩子的心理弱点,要不断磨练技术和手感,做到快、准、狠。在她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取血、第一次灌胃、第一次心脏灌注、第一次眼球摘取术……我成功地克服了内心恐惧,实验技术也逐步提高。如今的我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实验,并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
我的成长在加速,杨妈妈的笑容也越发的灿烂。我知道,带一个本科生做实验,远比带研究生困难得多。但杨老师用她的爱心和耐心,为我的成长支撑起了一片天空。她带着我在科研路上慢慢探索,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以后想走的路,并为我的未来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谢谢你,杨妈妈!谢谢你接纳我的笨拙、理解我的脆弱和对我不离不弃的扶持!未来的路,我将不负期许,带着你教会我的一切,坚定走下去,直到我长大后成为另一个你!
文稿:李敏鲜 检验221班学生
编辑:刘璐
校对:战俊澎
责编:马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