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连名字都透着温暖与平和的班导师,平日话不多,却绝不会缺席孩子们的每一个成长关节点。学生们说,她有时像妈妈,会在暑气蒸腾的夏日里变戏法似的掏出一把雪糕;她有时像战友,会在孩子们学习生涯的字里行间缝进星光,会在毕业典礼的骊歌声里红着眼说 “我爱你们”。四年的时光,她将责任折成细碎的呵护和坚定的引领,她和孩子们彼此成就,彼此珍惜。

严谨之下的温柔
我们的班导师,春燕老师,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带给我们春风沐雨般的温柔,将我们细细环抱了四年的时光。
大家都觉得老师很温柔,但我最喜欢她在课堂上严谨又专业的样子。我到现在都记得,实验室管理学的第一堂课,她就以严肃的口吻强调遵守验室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并将那些细致入微的规范要求,从仪器摆放位置到实验废弃物处理,每一项都讲解得极为认真。而在临床检验仪器学的课堂上,许老师讲解各种精密仪器的原理时条理清晰,复杂的机械构造在她的阐述下变得清晰易懂。她的授课风格,是我喜欢的。
我是班长,和老师接触多,所以我更多地感受到了许老师为同学们的成长所付出的辛苦。她会不时询问同学们的近况,更会在重要节点给予我们帮助。她的抽屉里整齐放着每个人的资料,字迹细密如实验记录。考研季和就业季相叠,她一边留意考研同学的复习状态,一边标注好就业信息的重点再让我转给同学们。我见过她给大家改简历,我知道那红笔在纸页间划出的批注,倾注了她很多的情感。那些为大家整理的就业资料、考研建议,她从不说起,只在递给我们时,眼里盛满了期许。她话不多,但是总觉得那是她愿意留白,愿意让我们慢慢去悟。
春天的毕业论文季,作为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我见证了许老师的严谨和负责。因为彼此的时间错不开,她利用休息时间线上反复指导我如何构思和完善论文。答辩前夕,我忙中出错,脑子里第一个反映出的就是许老师。得知我的困境,她立马放下手头工作,把我带到她的办公室,帮助我在短时间内快速弥补了失误。那一刻,我才明白,日复一日的相处,老师早已成了我最坚实的靠山。
毕业典礼上,春燕老师哽咽着嘱咐着我们,她那句带着颤音的"我爱你们"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台下的我们刷地红了眼眶,掌声里夹杂着抽鼻子的声音。而我在心里大声且坚定的回复着,老师,我也爱您!
和许老师相处了四年,我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明白了严谨、细致对于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她像一座灯塔,在专业知识的海洋里指引方向,早已在我心中种下认真对待医学检验的种子。未来的路上,这些琐碎的温暖如同检验报告里的质控品,锚定着职业坐标,让我在每一次核对标本时,都能想起那份藏在严谨之下的温柔。(检验211王敬一)
驱散迷雾的提灯者
2019年高考结束后,我同时收到两份通知书,一份大连大学录取通知书,一份应征入伍通知书。没有犹豫,我选择让自己的求学生涯绕了个弯:保留学籍,应征入伍。
两年后复员返校,再踏入校园时多出几分陌生。迷彩换上便装,原本自己的我,脚步却比两年前走得更踌躇。尤其是从护理学专业转入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11班,面对新的面孔、新环境,我更加拘谨。直到遇见班导师许春燕老师。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也无比相信自己的第六感。第一次班会时,春燕老师站在讲台前进行着自我介绍,她给我的印象是温柔而不媚气、儒雅亦很端庄,是一种让人不由自主想靠近的气质。四年的相处,一次又一次地印证了我的感觉。
疫情封校的日子,人容易变得压抑。有天下午实在是心里沉得让我无处安放自己的情绪,犹豫着走进春燕老师的办公室。一整个下午什么都聊,说自己心态、说未来规划、说学习方法。那几个小时里,我相信春燕老师稳稳地接住了我的不安,感觉特别踏实 。
春燕老师并不多言,但是她总能出现在我们所需要的地方。她是个特别爱操劳的人,我们的学习、生活到实习和就业总出现着她的身影。她像一个深知前路的引路人,把每一步都想得都比我们早,我们便有些“懒”,只需紧跟着她的脚步,跟着她每一步都能感觉到心理踏实。就比如我们备考研究生考试,她的关心不是给我们讲道理、讲形势紧迫性,她更像我们的战友。她陪着我们制定复习计划、关心我们的复习进度,面临复习不完的情况她好像比我们更着急。那段她陪着走过的日子,当时想着真是怪狼狈的,但现在只感觉是满满的回忆!
二月份考研成绩出来了。很意外、很惊喜,我的分数过线了!春燕老师兴奋之余,立马给我安排任务。修改简历、打磨自我介绍、模拟复试。为了让我的从军历史,在研究生复试时绽放耀眼的光芒,她就去找简历专家重新架构我的简历。面对我稚嫩的语言功底和不“在行”的表达,她逐字逐句地帮我练习。由于外国语科目我选择日语,就得使用日语参加复试。这对自学日语、口语近乎“哑巴”的我来说,成了难以翻越的关卡,让我生出了想放弃的念头。还是春燕老师,主动联系我,凭借着她曾在日本留学的经历,以视频聊天的方式对我进行单独模拟,以微信语音录制的方式帮我录制着语料。当我如愿上岸,这份庆幸与感恩,我想今生都会伴我前行。
大四下学期,毕业论文成了我必须翻越的另一座山。论文选题、大纲指定、论文撰写,每一步都让基础相对薄弱的我倍感压力。幸运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正是许老师。她知道我的忐忑,就给予了我更多的关注。从最初的选题方向探讨,到正文撰写,再到论文初稿的反复修改,每一个环节她都倾注了极大的耐心。她总能指出我逻辑上的漏洞或表述不清的地方,引导我一步步改正。答辩前一周,她还从紧凑的授课安排中抽出时间和我模拟答辩过程,帮我梳理思路,调整表达,告诉我如何更清晰地展示自己的论文。
我毕业了。相处四年最终还是到了分别的日子。临别班会成了我们最后的记忆。一块精心准备的蛋糕上,34个人的名签,春燕老师是想告诉我们,在这个集体里,在她的心里,每个人都拥有独属于自己的位置。吃蛋糕时,我们做着最后的告别,春燕老师没有煽情的话,但一句句叫着“孩子们”的叮嘱让我觉得每一口蛋糕都吃出离别的不舍。她用精心准备的大蛋糕给我们的大学生涯画出了最暖心地句号。
迷彩戎装曾教我纪律如铁,而春燕老师却让我明白,生命真正的柔韧,源自被温柔理解与支撑的底气。那日毕业典礼,我穿着庄重的学士服,进门就看到她的颔首微笑,那笑容娴静如初,端庄而温柔。回望来路,她的存在,早已超越“班导师”这称谓本身,她更像是我人生路口的引路人,帮我驱散迷雾的提灯者。(检验211冼洪泽)
一束温暖的光
我的大学时光里,许老师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大三转入新班级后那段略显陌生的路途。初来乍到,面对新的课程和面孔,内心难免有些许忐忑。许老师便是从那时起,悄然走进了我的学习与生活,将我们之间仅识名姓的淡淡交集,酿成了醇厚的师生情谊。
这份亲厚,并非一蹴而就。它或许始于许老师一次次温和的询问:“新课程跟得上吗?有困难随时告诉我。”那关切的目光,总能驱散我心中的不安。它也可能萌发于几次特别的见习经历——许老师不仅带我们深入实践,更在归途中与我们畅谈日常琐事,分享生活点滴。记忆犹新的是某个夏日午后,她像邻家姐姐般笑着请我们吃冰淇淋,那份清凉的甜意,仿佛也融化了我们之间原本的拘谨。但我想,这份情谊真正扎根、枝繁叶茂,还是在许老师成为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之后。
深知论文写作的不易,学长学姐们曾建议我提前联系指导老师。他们不约而同地向我推荐了许老师:“许老师认真负责,跟着她学,踏实!”带着这份信任,我在奔赴实习岗位前找到了许老师。她欣然应允,那份爽快和支持,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很快,许老师就为我们制定了清晰的计划,要求每周反馈进度。
实习的挑战超出了我的预想。尤其是轮值夜班那段日子,昼夜颠倒,精神疲惫不堪,原本规划好的论文写作时间被严重挤压。当又一次未能按时完成进度时,我内心充满愧疚,甚至有些惶恐地联系许老师。出乎意料的是,电话那头没有丝毫不耐或责备。许老师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平和,带着令人安心的力量:“别急,我理解你的情况。实习辛苦,身体要紧。论文的事情,慢慢来,我等你”。慢慢来,我等你,这简单的六个字像暖流瞬间涌入心田,熨帖了所有的焦虑与不安。它不仅是对我现实困境的体谅,更是一种无声的信任与支持。那一刻,我觉得许老师不仅是一位恪尽职守、严谨负责的师者,更是一位内心充满温度、懂得体恤学生的引路人。这份包容与等待,在我心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许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下,从选题立意、框架搭建,到一次次字斟句酌的修改、逻辑的梳理,我的论文终于得以顺利完成。每一次探讨,每一次批注,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智慧。她不仅教会我如何做研究、写论文,更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为师之道——严谨中不失温情,要求里饱含关怀。
如今,我已背起行囊,奔赴人生的下一段旅程。回望这段宝贵的大学时光,许老师的身影是如此清晰而温暖。她不仅是我学业上的导师,更是我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在临别之际,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最深的感激:谢谢您,许老师!谢谢您无私的教导,谢谢您温暖的关怀,谢谢您在那个艰难时刻给予的理解与等待。您的言传身教,是我此行最珍贵的行囊,将伴随我勇敢前行,不惧远方。(检验211张玮薇)
雪糕的清甜
我就是那个总把“雪糕的清甜”记得心里的女孩儿。
有一年夏天,我们去医学院见习。一天的工作结束了,疲惫映在每个人的脸上。天很热,医院停车场被烤得发烫。汗湿的白大褂贴在背上,大家在闷热中等着校车。
忽然,耳边传来轻唤声,"孩子们,看老师带什么来了!”
一抬眼,我就看到许导抱着一个巨大的泡沫箱,小跑着穿过停车场。阳光在她白大褂的口袋上跳跃,那里还插着几支用过的记号笔。她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却笑得比任何时候都开心。
“见习圆满结束,一人一支不许抢!”她笑吟吟地说。掀开保温箱盖的瞬间,冷气扑面而来,各式各样的雪糕像被老师训化的学生整齐排列,巧克力脆皮的、绿豆沙的、草莓奶糕的……我们欢呼着围上去,像一群终于等到下课铃的孩子。
咬下一口雪糕,凉意从舌尖窜到心尖,那份清爽我到现在都难忘。我还记得我分到的雪糕有点化了,糖水滴在见习记录本上。许导看见了,立刻掏出纸巾,先擦了我的本子才擦手,“这可是你的第一份见习报告,比雪糕珍贵多了。”
见了老师,就像见了亲人,我们开启了稀碎的吐槽模式。许导相当配合我们,站在一边,不吱声,只是笑着听。雪糕在舌尖融化的甜,混着她鬓角未干的汗珠,成了那个夏天我最清晰的温度记忆。那个夏天,是薄荷味的夏天。
校车启动时,我从车窗看见她还站在原地,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雪糕包装纸。她一直挥手,直到转弯处变成一个小小的白点。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师者仁心,或许就是永远记得在炎炎夏日,为学生准备一份清凉的甜蜜。
我写这个故事,其实是想说,春燕老师在我心里是个榜样的存在。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不是不喜欢老师讲道理。我们还年轻,需要老师的点拨和指引。但是,我不大喜欢老师只是讲道理,只是告诉我前路有多难,必须做好学业规划。我就是喜欢春燕老师心里装着我们的每份挂牵,也喜欢她懂我们那种“吐糟而已”的心态,不着急说教,而是把关爱被揉进了她和我们相处的很多瞬间,让我们慢慢开悟。
如今每次路过医院小卖部的冰柜,我都会想起那个充满甜味的黄昏。许导用一支普通的雪糕,教会了我们检验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在严谨的工作里,永远要为生活保留一份甜。(检验221陈彦斯)
班导师的告白
亲爱的同学们:
站在毕业典礼的讲台上,看着你们身着学位服朝气蓬勃的模样,感到欣慰的同时也非常的不舍。作为班导师,我有幸见证了你们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甚至第一次班会的场景都历历在目,有人紧张的说话结巴,有人大胆的分享梦想。记得上课时你们认真听讲的样子,记得去见习的时候请你们吃雪糕时大家伙脸上的快乐,这些画面,早已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宝藏。这四年过得飞快,我还没来得及和你们好好的相处、好好的了解你们,你们就要告别校园,奔赴五湖四海。
同学们,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无论你们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投身职场,或许有风雨,或许会有迷茫,但请记得,母校永远是你们的家,也请大家记住,母校有你们的班导师,一直在这里为你们默默地加油。
最后,请允许我说一声,我爱你们,我永远的学生们!愿你们前程似锦,未来可期!也希望大家有空常回家看看,母校永远欢迎你们。


文稿:许春燕及检验21级学生
编辑:战俊澎
校对:白宇
责编:马速